本科专业介绍


01机械工程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机械工程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和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专业苏州市高等院校产教融合型骨干专业。

依托长三角完善的工业系统产业链,具备极高的地域及产业优势。


主要专业课程

机械设计

机械原理

机电一体化技术

电工与电子技术

机器人技术

数控机床

机械制图

控制工程基础

模式识别

液压与气动原理

增材制造技术

工程测试技术

理论力学

材料力学

计算方法及应用

MATLAB系统分析与仿真

现代设计方法

计算机辅助设计

工程材料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专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因具有专业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继续深造的学生多集中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就业的学生多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在满足本地域对机械类毕业生巨大需求的同时,本专业学生积累并掌握了专业的科学技术、管理技能,同时为当地经济的进一步腾飞贡献自身力量。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掌握数学、自然科学以及机械工程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能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控制和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研究与工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以下目标:(1)能够适应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融合多学科知识与工程技能,研究与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能够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检测与测控等方面的工作,并能够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方面的影响因素。(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技术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5)具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深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学生培养方案设计、培养过程考核、产出评价等各环节深入把关,充分保证学生在四年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

本专业依托长三角产业优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多次且高效的企业实习机会,切实了解并掌握专业发展趋势,从校企合作角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为学生成才保驾护航。


0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专业、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主要专业课程

电路原理

电力系统基础

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金工实习

企业生产实习

PLC原理与应用

自动化综合实践

电子技术基础

自动控制原理

计算机信息技术

电装与制作实习

科研创新实践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机原理与电机拖动

电力电子技术

程序设计及应用(C语言)

导师制专业研修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电子线路CAD


专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专业前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涉及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技术、信息与网络控制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诸多领域,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机电结合、软硬件结合。

就业方向:为从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领域的中外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近年来,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于苏州及周边经济发达地区。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围绕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培养电力系统、电子制造、装备制造等区域产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电力系统、智能制造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具备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软硬件研究设计、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技术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5)具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特色

结合《中国制造2025》先进制造领域的“智能化、绿色化以及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专业建设,将学院“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工程项目优势科研资源引入培养方案,利用苏州大学相城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研究院构建“高校+企业+产学研平台”的工程教育共同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结合苏州地方经济特色,将智能制造中的实际工程案例渗透本科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校内外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创建了国家级创新团队和江苏省创新团队,并以“电气专业实际工程问题”为载体,着力打造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能力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全体学生实践能力。

利用学科交叉融合、思政创新融合和产学研工程教育融合等多维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产学协同育人模式大大提升了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工程教育理念深入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卓越引领、创新驱动、产学研协同育人”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03智能制造工程

专业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专业优势

苏州大学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为引领,面向国家智能制造重大战略需求,立足长三角制造业转型需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及产业变革对智能制造人才要求而设立的新工科专业。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聚焦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秉承学校“自由之精神、卓越之能力、独立之人格、社会之责任” 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跨学科能力、协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知识型交叉学科人才,满足国家和地方对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人才的需求。


主要专业课程

人工智能

机器人学

机器人建模与仿真

智能传感与检测

运动控制技术

控制工程基础

机械设计基础

电工与电子技术

PLC电气运动控制

嵌入式系统设计

工业互联网

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

智能算法设计

计算机程序设计

数字孪生技术

精益生产与管理

智能工厂设计与仿真

智能生产运作管控

智能制造装备及技术

机器视觉


专业前景和就业方向

从事智能制造有关系统和产品(装备)的分析、规划、研究、设计、制造、集成、管理等方面的中外企业、科研单位、政府管理部门等,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依托苏州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制造领域的传统优势,制造业天然优势,以长三角智能制造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围绕“制造强国”的国家战略智能制造国家战略,依据工业4.0国际发展潮流进行专业建设。培养面向智能制造,掌握机械、电子、控制和管理等基本原理和知识,工程基础扎实、专业知识宽厚、实践能力突出,能够胜任智能产品与装备研发与制造,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本专业学生毕业5年左右能达到以下目标:

1)能够运用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具备独立发现、研究与解决智能制造系统、智慧工厂、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2)具备从事智能制造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应用开发、系统集成、运营管控等方面的工作能力。

3)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管理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任骨干或领导角色,发挥有效作用。

4)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知识更新与自我完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能适应社会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5)具备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


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以培养智能制造系统级人才为核心,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目标定位,培养能够适应智能制造领域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内涵,融合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自动化、工业工程、电子信息、计算机等学科知识,强调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的系统集成,构建“学做研结合、科教产融合”的全链条育人体系。通过有效整合校内外合作资源,以工程项目驱动为主线打造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与职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且具有良好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智能制造人才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需求。